大韩航空KAL858航班爆炸事件真相

汉城奥运会前夕的1987年11月29日,下午2:05,从巴格达起飞、飞往汉城的大韩航空公司KAL858航班在缅甸附近的印度洋上空突然失踪。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刘柠历史

正确认识日本的社会特征,全面评价“他者”的经验教训

日本社会是一个彩色多面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呈现不同的面向和光泽:既有残酷的社会竞争,又有家族式的温馨;既有代表世界最高工业文明水准的、高度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又有代代相传、手工作坊式经营的百年老店,甚至千年老店;源于神道教的武士道文化可以与朱子学、阳明学,以及基督教文化并行不悖,甚至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境地。但 與中国社会既有现代性的一面,也有部分后现代的特征,甚至有前现代的部分相比,日本则是一个单纯得多的均质化社会,这个社会在当下的最主要特征,在我看来,不是别的,而是后现代性。(本刊首发)

“濯足”之后费思量

而选择机制一旦出错,便会一错再错,痛失良机。这一点,已为历史的发展所证明。正因此,吾一向注重异域经验和感受(所谓“濯足”的思考)。但同时,基于某种源自本土和当下的问题意识,对“濯足”之后的实效尤为看重。否则的话,人家的花园永远是人家的,我们所秉持的,最终只有暧昧的“中特主义”而已——那“濯足”还有多大意义呢?
是为后记。(本刊首发)

日本的道歉文化

眼观最近陈小鲁、宋彬彬等人迟到的文革道歉,我们有必要平移视线,看一看东邻日本对道歉的认识。那个国家不仅以源远流长的“道歉文化”著称于世,而且与中国之间还有过一场关于道歉问题的著名口水官司。乃至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大街上或虚拟空间里随便一个中国人,张口闭口批判日本的历史认识,“举重若轻”得就像居委会大妈训斥刚来小区租房,尚未来得及办暂住证的京漂一族。所谓“日本人不道歉”,在我国也几乎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常识”。
然而,中国的“常识”,未必是天下的常识。….. (本刊首发)

黄祸论是怎样炼成的

那被称为“黄祸”的祸患,究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种),还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贫困),抑或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阶级)呢?
当然,除此之外,似乎还存在爆发另一种“黄祸”的危险,即作家王力雄的同名社会幻想小说所揭示的,那种因“大一统”体制突然崩坏而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瞬间能量释放导致危机蔓延,继而诱发全球性灾难……此患无疑属于政治学意义上的“黄祸”。与这种“立体性”灾难相比,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从西洋到东洋的战略家、阴谋家所预言的形形色色的“黄祸论”,简直成了小儿科。 (本刊首发)

“不用把中国写得很美,只要是真实的”——日本女作家山崎丰子回忆胡耀邦

今年9月29日,日本著名社会派作家山崎丰子去世,享年88岁。这位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女作家,被媒体称为“带着笔和纸入棺的作家”。她曾前往吊唁胡耀邦,可警卫死活不放山崎进去。极度悲愤的女作家突然朝金色徽章一头撞去,两手用力捶打对方的前胸。警卫断没见过这阵势,脸色大变,边躲闪边说去问一下家人的意思,说着便闪进门内。不一会,出来说“夫人在等您”,山崎遂得以进门。“进入耀邦灵堂,面对故人的遗像和遗骨,我不禁号泣起来。原本看上去很冷静的耀邦夫人,也泪水涟涟”,并把一支毛笔送给了女作家:“这是耀邦生前每天都用的笔。” (本刊首发)

无需言必称“军国主义复活”

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由于长期经济萧条和“中国崛起”、朝核问题等地缘政治景观的变化,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确带有某种焦虑感,包括修宪动议在内,所谓“普通国家化”的进程有可能加速。但纵然如此,再度“军国主义”化无论如何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在看待日本变化的时候,不宜反复提“军国主义复活”的问题。因为这基本上不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一味地把关注点聚焦于一个虚幻的靶子上,不仅无意义,而且有害:过度聚焦于伪问题,反而会忽视了真问题。 (本刊首发)

靖国神社问题“发酵”的前前后后

对日本来说,靖国神社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持续“发酵”,并非“祸起萧墙”,而是中韩等“境外势力”外压的结果。当两国关系比较默契,得以维系某种良性互动时,这种外压可起“制动”的作用;相反,当两国交恶,良性互动变成恶性循环,彼此展开口水战时,外压不仅难以“制动”,甚至有可能变成“助燃剂”、“起爆剂”。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舆论反制是错误的、无效的。而是说,在两国关系逆转、情绪性对抗加剧的情况下,你的反对和批判,恰恰可能成为对对方行动“意义”的变相“承认”,甚至为他在国内的政治博弈造势、加分。
回顾中日两国围绕靖国神社问题的漫长拉锯战的全过程,不难看到:问题最初的“发酵”,确实源于中方的“外压”。但好在彼时中日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互信机制尚未破坏,一度“发酵”的问题未至扩大化。

美日同盟的严峻考验

今年6月,日本著名记者、《朝日新闻》主笔船桥洋一(Yoichi Funabashi)的长篇新闻调查作品《炉心熔毁倒计时》(Countdown•meltdown)荣获第44回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船桥记者通过对福岛第一、第二发电站,东京电力公司、中央政府有关省厅官僚及驻日美军人士的深度采访,重现了两年前的3.11巨震中“复合型灾难”的惨剧。在这场战后前所未有的“国难”中,日方灾难应对体制中的种种问题凸显,有些是领导人个人的问题,而有些则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问题。美国介入应对后,一些决策和做法无往不与日本文化相冲突,甚至让两国同盟关系经历了一次空前的震荡和考验。但就结果而言,两国都练得不赖,乃至经过了这次试炼,同盟关系得以强化。对日本来说,美国仍是最可靠的盟友——没有之一。 (本刊首发)

晚近十年汉语传媒写作之回望

不比较,无以知差距。我认为,某种意义上,日本媒体的长处,正是中国媒体的不足。包括笔者在内,所有以大陆公共媒体为平台展开思考、论述的写作者,都有责任提升自己的写作品质,从而提升自身的尊严和存在感,继而在客观上有助于媒体形象与品牌价值的提升,进而在长远的时间轴上有利于先进社会文化的酿造。多么希望有一天,通过我们这一代媒体知识分子的努力,能看到大陆本土出现如《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那样独立而权威的媒体,而不是遍地的“喉舌”与“扒粪机”;能有像李普曼与船桥洋一那样对政府和民间社会有当仁不让的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而不是满街的御用文人和狗仔队(Paparazzi)。
要说有什么“中国梦”的话,可以说,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本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