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虽然在具体数字上仍然存在分歧,但至少有从数万到10万以上的中国人遭到了日军的杀害——已经成为日本学界和传媒界的主流观点。各大出版社出版了多种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其中绝大多数,是“虐杀派”学者的编纂。在各类历史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已不是问题。相反,不记述和否认才是问题。应该说,经过80年代的大论战后形成的主流社会看法,带有很强的共识性,已不大容易被颠覆。 (本刊首發)
分类存档:刘柠
在“鲁迅也是人”的背后
李传玺文章的质疑和指摘,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鲁迅日记》中的“失记”问题,二是内山完造的“间谍”嫌疑,三是“邀妓”问题。而早在1973年,香港作家、时任《百姓》月刊总编辑的胡菊人先生便曾在《鲁迅在三十年代的生活》一文(发表于《东西风》杂志1973年3月号)中提出过类似的质疑(除了第三点),以论证自己的前提和结论:鲁迅是人,不是神。三年后,在鲁迅逝世39年之际,有“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之称的日本著名汉学家、前京都大学教授竹内实先生在“大东急纪念文库”举办的公开讲座上,做过一场题为《中国的三十年代与鲁迅》的学术演讲,联系内山完造及同时代其他人的回忆,对胡的质疑做了一番全面而翔实的回应。 (本刊首发)
安倍缘何对修宪问题念兹在兹
因了“和平宪法”的贯彻、实施,日本“洗心革面”,从战前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到战后近70年来,从未放过一枪一弹,和平主义始生根。但另一方面,国际和地区地缘形势的剧变,特别是中国崛起及对海权的强硬主张、朝鲜绑架日人的国家犯罪及其核武化,对日本构成了强烈的刺激,痛感现行宪法,尤其是第9条(即“放弃战争,否认军备及交战权”的所谓“废战、废军”条款)是一种捆绑,挣脱捆绑的现实诉求越来越强烈。纵观世界地缘政治版图,特别是东北亚局势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蜕变,应该说,日本的诉求无不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其修宪推力社会基础的支撑。 (本刊首发)
日本为何乐见王毅就任外长
王毅身上的某种堪称独特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特别易于为日本民众所接受的一个中国外交官。作为大使赴任后,他马上邀请住在中国使馆周边的街坊四邻到使馆做客,热情款待;他不仅与政治家和高官打交道,也与一般的民众,甚至大学生保持交流,经常到各地演讲;特别是他爱好登山,爱读日本的古典,洗练的趣味更加深了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强化了与日本社会和日本人之间的纽带。日本民众也觉得这位相貌酷似时代剧中人物的大使,不仅操一口流利的日语,而且总是面带微笑,风度宜人,态度亲切,于是粉丝——尤其是女性粉大增。日本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媒体社会,对政治家、官僚和公众人物的公共形象尤为看重,王毅温婉儒雅的气质风度,让他不出名也难。所以,他在日本媒体上的曝光率相当高。(本刊首发)
贝雅特•戈登:日本男女平权之母
事实证明,正是拜“和平宪法”之所赐,战后日本成功转型为男女平权、国民私产和权利得到法律保障的西式民主国家。惟其如此,作为前半生视日本为“故国”、自己是“爱国的日本人”的贝雅特,生前曾反复强调:“日本宪法比美国宪法还要美好,绝非强加。” 贝雅特对日本的爱终生未渝,晚年接受日本电视台采访时,仍操着满口流利的日语。2000年5月,在日本国会的宪法调查会上,她神情陈述道:“日本国宪法是足以傲然世界的范本,故逾五十年未做任何修改。诚望其(宪法)精神能向他国辐射。” (本刊首发)
多面安倍——中日“必有一战”吗?
那种认为中日“必有一战”的论调可以休矣。至少从日本方面来说,即使哪天在钓鱼岛周边区域不幸发生了擦枪走火的状况,也不应该至于发展成两国全面战争。因为,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谁都无法承受“一战”的代价。 (本刊首发)
分裂的“盛世”镜像——2012年前卫艺术状况
2012是“盛世”的前一年。如果说,以五年前大步流星迈向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上空的“大脚印”(蔡国强花火作品)和两年前起飞于上海世博园的“凤凰”(徐冰雕塑作品)为代表的国家主义叙事,虽则激越强劲,但还只是通向“盛世”的“间奏”的话,转眼间,我们便来到了舞台的跟前,与“盛世”大戏只相隔一层幕布。……(本刊首发)
“迷惑”的“麻烦”?——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公案
在“温良恭俭让”的空气颇为浓厚的日本学界,桃李满天下的前辈学者竟以如此“酷评”指摘一位后学的研究,实不多见。如果不是从后者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了相当的学术瑕疵,或感到某种学术立场上的冲突,矢吹教授绝不至于光火至此。由于该问题也涉及中方,牵涉到中日关系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而对那段公案的解读,则关系到作为两国关系基础的历史问题之“解决”与否。兹事体大,敢不关注!(本刊首发)
钓鱼岛“国有化”的远因和近因
9月15日开始的一周,在中国内地近百城市,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日运动,致中日关系大幅后退,甚至有“归零”的风险。 如此结果,当然不是中日两国的愿望,其巨大代价,更是中日关系难以承受之重。那么,日本何以会在四十周年的节骨眼上,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铤而走险,点燃钓鱼岛“国有化”的导火索呢?在笔者看来,日本之所以走这一着险棋,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远因、近因综合“发酵”的结果。其中,既有日本“内急”的因素,也有作为“外因”的中方的刺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本刊首发 )
3•11大地震前后日本出版业的现状与问题
现代出版业的成立,系基于“书与人的邂逅”,而书与人邂逅的场所则是书店。在书店业已呈现整体萎缩的情况下,所谓“出版的发展”确乎成了一种奢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书业似乎已迎来了黄昏时分。但黄昏并不等于黑暗,黄昏也有黄昏之美。趁夜幕四合之前,准备好蜡烛。就算黑夜真的降临,也还可以秉烛夜读,并不等于消亡。 (本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