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李大钊

清水安三是战前一代“支那通”,精通中文,在中国生活逾十载,交游甚广,人脉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在他的眼里,伟大者、威严者、霸气者所在多有,但李大钊作为青年时代便结识的诤友,始终是一个亲切、随和、老成持重的东洋“村长”形象。乃至他多年后翻阅中国大陆出版的关于李大钊的传记和党史材料时,大感意外,与自己早年的印象无论如何对不上号。他自己的解释是因为李是毛泽东的老师 ,因弟子的“伟大”而“伟大”。(本刊首发)

“民生大国”是最大的软实力

北京学者陶东风先生说“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层面是‘好生活’”,对此观点,笔者脱帽致敬。照软实力概念的首倡者、美国战略学者约瑟夫•奈的定义:软实力“不是由于强制与报酬,而是由于魅力而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的能力”,它“从国家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魅力中产生”;其源泉有三: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因此,所谓文化软实力,实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窃以为,没有不能落地于生活的文化软实力,一切无助于改善生活品质的“软实力”都是浮云。 (本刊首发)

永田洋子和联合赤军事件

发生于联合赤军内德一桩惨绝人寰的反社会性事件,给沉浸在消费主义中的社会以巨大的冲击,极大撼动了民主国家自由民主和平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在警察机动队突入浅间山庄,与在山庄内顽抗的赤军分子发生激烈枪战时,全国各大电视网实况直播,收视率总和高达89.7%,创下电视发明以来的记录,至今未被打破。这些满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言必称“革命日本”和“世界革命”的极端左翼“革命家”,缘何走上残害同志、虐杀无辜的道路,到底是“革命”意识形态本身的错误,还是“人性恶”所致,引发了全社会深深的思考,至今争论未已。联合赤军事件导致左翼意识形态的破产,标志着发端于六十年代初的反安保运动的终结。(本刊首发)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日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辛亥前后),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以大陆浪人集团支援孙文革命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民间外交”,实质上是由官方一手策划、推动的“国策外交”,旨在确保日本“国益”的最大化,是其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的一环。由于孙文的“大亚洲主义”外交观与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以来,为一部分政治家和大陆浪人所奉行的,尽管已经开始变味,但尚未变得太离谱的“大亚细亚主义”发生了某种共鸣,这种外交谋略才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客观上,这种“民间外交”的推进,自然有利于中国革命进程的一面,但同时也有阻碍中国民族国家生成和发育,从而在长远的时间轴上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因素,这是我们应当看到并加以客观评价的地方。 (本刊首发)

日本核去核从

7月13日,首相菅直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应该以不依存于核电的社会为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降低其依存度,以期实现没有核电的社会。”现任首相如此表态,无疑意味着能源政策大转换的方针明确化。在说明政策转换的理由时,菅强调说:“考虑到核电事故风险之大,痛感这是一种仅凭到目前为止的安全措施尚难以驾驭的技术。”(本刊首发)

移,还是不移?

此番移民潮究竟潮起于何时,吾虽不察,但确乎从去年开始加速,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感知的。而2010年,那可是上海世博的华丽盛宴成功收场,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作为经济大国获得了空前自我实现感的一年。可见,移与不移,并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确切地说,基本上不是一个经济问题。 在移民问题上,没有比东邻日本更富于比较性、参照性的案例了……。(本刊首发)

日本国家公务员减薪背后的攻防

在自然灾难面前,没有赢家。况且先于普通国家公务员,被认为是“政府代表”的国家领导人也遭遇减薪,且降幅更大。但劳资双方——代表国家的政府与公务员工会通过谈判谋求问题的解决,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制、保障双方各自的权力和权利,这正是克服目前共同的困境,走向长久“双赢”的捷径。(本刊首发)

核电大国日本的前世今生

目前,包括福岛核电站在内,日本拥有54座用于核能发电的反应堆。即使抛开战后国际社会对“战败国”在核问题上的种种法律规制不谈,作为多震国,同时为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毋庸讳言,日本在发展核电之初,有巨大的阻力。而日本何以突破重重阻力,硬是确立了核电发展的政治正确性,进而打出所谓“核电立国”的国家战略,从而一跃成为仅次于美、法的世界第三的核电大国的呢?(本刊首发)

日本政治资金的起源、构成及其法律限制

与昔日自民党群雄和同为民主党大佬的小泽一郎相比,前原和菅的这点说不明白的小钱可真不算个事。作为执政民主党最具实力的人物,这两位都有清誉,为了重建日本的“清洁政治”,也拼命与小泽“切割”,试图以“去小泽化”的民主党政治答卷来应对选民日益挑剔的考试,不承想,还是在所谓“政治与金钱”的问题上跌了跤。足见此“水”之深,问题之积重难返。那么,日本政治资金及其法律限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其现状如何、出路何在呢?(本刊首发)

自然灾害与日本的国民性

在近几天中国媒体连篇累牍的对日本巨震的报道中,有太多所谓“人定胜天”式的解读。面对灾区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救灾、共渡时艰的感人场面,来自邻国的记者,内心受到震动可以理解,但这种解读却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解读。应该说,在日本文化中,是没有“人定胜天”这回事的。首先,作为人,要接受神的恩赐,也包括灾难;其次,人本身也是神的恩赐,所以保全生命是题中应有之义。更何况,人在危急时刻有保命的本能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