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东日本巨震的经济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从去年秋开始,日本经济已逐渐爬出了金融危机的谷底。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之不易的增长势头被巨震“腰斩”,是对日本经济最残酷的打击。短期预测,无疑是悲观的,今年度日本的增长很可能会被抵消,甚至有负增长的可能。不过,,情况未必会像想象的那样糟糕。“地震特需”未必不会成为拉动日本新一轮增长的助推剂。这客观上会带来两个效应: 一是建设景气卷土重来。二是内需问题可望在此番震后复兴中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番巨震对日本来说,是灾难,是考验,也未尝不是机遇。我们为日本人民祈福。(本刊首发)

一个日共党员眼中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3月,一个日本人携眷来到中国,从此一住18载,其间无法回国。夫妇更名改姓,乔装成中国人,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参加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史上前所未见的轰轰烈烈的社会实验中,改造思想。从整风、反右、大跃进,到人民公社、反右倾机会主义、四清运动,直到在文革中,自己也被打倒。中日建交后的1973年12月,才辗转回到自己的祖国——整个壮年时代都留在了中国。(本刊首发)

那些愤怒的年轻人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1960年安保运动的话,那就是“愤怒”。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不啻为一场不折不扣的“愤青运动”。那些因愤怒而焦虑的年轻人决心以自身的力量把混沌的日本导入共产主义的轨道。这成了六七十年代独立于日共和社会党之外、被称为“新左翼”社运的缘起.。

都是“人民”惹的祸

为什么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只有中日关系习惯上被称为“中日友好”?致力于中日外交则被称为“从事中日友好工作”? 进而,在检讨战后中日关系史的时候,常常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两国关系一旦遭遇挫折,出现倒退,动辄便一退到底?所谓“人民外交”的“滚雪球”式积累,到底有多大的现实性,还管不管用……(本刊首发)

中国还是“开放”国家吗?

北京近来对一些国内、国际事件的过激反应,已然给国际社会造成了不仅改革倒退,且开放已到尽头、国门即将关上的负面印象,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靠北京奥运等国家形象工程积累的软实力。更有甚者,甚至会损害到目前为止自由、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从根本上制约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从而葬送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对此,所有国民,特别是政、财两界精英和知识分子,当保持充分的警觉。(本刊首发)

中日关系的后2010时代

中日关系在2010年历史性地实现了大国地位的易位,在易位的同时,发生了钓鱼岛撞船事件,这对中日两国来说,无疑都是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无论此前两国间发生过多少波折,但毕竟有过漫长的“蜜月”及虽然“蜜月”不再,却还算举案齐眉、和和美美的日子。但放眼后2010年,则不确定性大增,前途茫茫。日本虽然也很茫然,但经过此前十年的调整,加上刚成“过去时”的这剑拔弩张的“最后一课”的教训,心理上已经“毕业”。未来,“亲中派”会越来越少,与中国保持距离将成为日本最现实的外交战略。(本刊首发)

应如何看待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问题,不仅关涉中日两国的主权,而且对台湾问题、东海问题及两国在21世纪的海洋国家发展战略有直接的影响,对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尚有领海主权纠纷的南海问题也会产生某种示范或辐射效应。该问题在被搁置了整整一代人之后,在这一代重新被提上谈判日程的事实表明,上一代人或者不够“聪明”,或者过于“聪明”,反正结果是不仅没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后连被认为是问题解决的基础的“搁置政策”本身都被搁置,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嘲弄。(本刊首发)

历史钩沉(之六):淀号劫机案犯归国之路迢迢

淀号劫机事件,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左翼社运的高潮,从此开始式微。为什么是平壤呢?这并非出于对朝鲜体制的认同,而仅仅是因为朝鲜系“日本帝国主义的敌对国家”。让已经很左的北朝鲜“向左转”,进而成为赤军的革命根据地(即“朝鲜赤军化”)是日本极端左翼分子高烧的头脑中世界革命战略的一环。(本刊首发)

沟口雄三:汉学“手艺人”、越界者

作为战后一代“知识左翼”的一员,沟口从系统反思日本近代化的学术立场出发,尖锐地批判欧洲中心论,主张重建中国问题的主体性。他认为,在前近代的中国思想中,一种不同于欧洲的“中国的近代”已然存在,并已准备就绪。对战后日本学界盛行的基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思维基础上的主流学术框架提出了挑战。例如,他认为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看成是源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东西,是一种以讹传讹、缪种流传至今的“错觉”…….

朝鲜“总联”的前世今生

由于日朝间没有邦交关系,“总联”事实上承担了向在日朝鲜人发放护照、签证的外交窗口职能,有点像中日建交前的新华社东京分社。同时,由于是非法人社团,又在“准外交”机关的名目下享受日本政府的课税减免特惠措施。成立55年来,朝鲜政府曾于1965年、1970年、1975年、1985年和2005年五次发行“总联”大厦纪念邮票……所有这一切,可以说都是超越民间的官方待遇。所以日本媒体常把“总联”说成是朝鲜的“侧面部队”。(本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