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辞世3年】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刘晓波《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序

这是作者为刘晓波先生2005年出版的书所写的序言,现刊载于此,纪念小波辞世三周年。 笔者对历经沧桑的刘晓波以及坚守在那片“风雨如晦”的大地上“鸡鸣不已”的他的同道们,对于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世纪”勋业,不由自主地由衷钦佩,并怀有深挚的敬意。远在海外,眺望神州,雾气重重,晨曦微露,笔者相信,未来的自由中国正在中国的广袤民间静静地萌动,她冒出山林的那一天已经不会太久远了。

中国黄风刮进了欧洲科学的象牙塔?

德国的《马普研究院期刊》出了一个中国专题,这本来完全可以作为\”中国崛起\”这出华采乐章中的一个高亢音符来欣赏,不幸的是,期刊的封面在大红底色上附庸风雅地印刷了以下五行竖排中文书法:\”重金礼聘长驻日场,KK加美主任亲率青春玉女,仪态万千北方佳丽,身材惹火住家少妇,风骚迷人即日登场。”是强劲的黄风把那张中文色情广告刮到了欧洲科学的象牙塔尖上吗?这真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想法。

中日关系进入新的黑暗摸索期

众所周知,中国与美、欧、俄、印,包括韩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均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战略伙伴或准战略伙伴的形式,致力于两国关系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并就带有战略性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磋商、协调。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曾长年先后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冠世界之首的相邻经济大国,却偏偏命途多舛,迟迟难入佳境.

钻石中国

中国未来的最坏景象恐怕可以以日本的失败为想象的摹本,最佳景象也可以以日本的成功为设计蓝本。而其间的分水岭必然会由中国的政治精英来定夺。执政精英和反对派精英的素质(远见、宽容、多元、民主)高低,他们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良性互动的可能, 新的民主精英领导层能否顺利地产生,他们是否有智慧和魅力、能否尊重民意和兼顾合理、同时实现物质目标和照顾社会公平,所有这些因素都构成决定历史走向的变数。

台湾的乱象是民主太快造成的?

本文是《纵览中国》原专栏作家杨恒均先生发表于 2008年12月7日的文章,现杨博士突然被中共当局拘押,特重发其旧作,以示抗议。

******************************************

这可能就是民主制度的特异之处,每一个人都对这种制度议论纷纷,说三道四,批评和指责为多,但一旦进入这种制度的人,谁也不想退回去,或者选择其他在历史上存在过的任何一种非民主的制度。

从外交知情权看中俄密约

1999年底,中俄两国首脑签订了秘密的《中俄全面勘分边界条约》。对此,人民日报只作了简短报导,没有提及条约内容,中国人完全懵然不知该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只是在近一年之后,透过多种渠道的搜证,才有海外媒体将此条约的基本内容曝光。

宗教自由与中国的宪政转型:前言

因为各种本土宗教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具有较强的同构性,而基督教无论在其独一神论和救赎论的教义层面,还是教会生活的形态层面,对中国社会的肌理而言,都是一种异质性的文化。并与西方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政治与社会、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同构性。这也是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扎根与扩散,长期被当政者诠释为一种“渗透”的原因。

回儒恩怨

“张承志现象”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不仅由于他是中国本土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在于他流露出萌芽状态的信仰不宽容和中国式的原教旨主义色彩,对于中国的未来,这二者都是值得高度关注和警觉的。

《纵览中国》发刊词

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主办的《纵览中国》网站,值此历史性震荡的时刻,应运而生。
本刊将竭其所能,承前启后,尽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责任。其基本目标,是建构海内外独立的中国知识人的一个思想平台,一个富于包容性的有效的国际论坛,一个沟通中国境内外观念和价值的精神桥梁,从而呈现中国独立知识界的观察与运思。恳请各界明鉴,共襄义举,守望相助,应对时艰。殷殷之愿,谨此布达,是所至望。

点评克林顿对华政策

虽然克林顿时代的政治经济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以克林顿在对华政策上总是显得摇摆不定、犹疑不决,使整个政策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缺乏中心理念和长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