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文明概論(续)

作者:弘清

                                    第八章在榮耀中衰落

                             第一节)戴高樂主義:法國至上

戴高樂是現代法國歷史的標誌性人物,他在總統任期(1959-1969)內推行“戴高樂

主義”,力保法國在戰後的大國地位。

戴高樂出生於法國北部城市裏爾,1912 年他從畢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畢業,被授予少

尉軍銜,畢業後赴步兵第 33 團服役,從此,他追隨貝當長達 20 年。

戴高樂隨部隊在一戰的西線作戰,因作戰英勇受到表彰。1916 年,他在凡爾登戰役中

受傷並中毒氣昏迷,被德國俘虜後囚禁 32 個月。在戰俘營其間,他自學德語,並敏銳

地認識到坦克在未來戰爭中的意義,萌發了組建裝甲部隊的想法。二戰爆發時時戴高

樂只是一名上校,1940 年他被晉升為準將,並被保羅·雷諾總理任命為國防次長兼陸軍

次長。6 月德軍佔領巴黎,雷諾內閣辭職,戴高樂拒絕與德軍簽署停戰協議。敦刻爾

克撤退後,他在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領導海外抵抗運動,並派勒克萊爾將軍在法

屬摩洛哥組建第 2 裝甲師。諾曼第登陸之後,該裝甲師跟隨巴頓將軍率領的美軍第三

軍開赴法國。8 月 19 日巴黎抵抗力量發動起義,盟軍最高統帥部應戴高樂要求,派第

二裝甲師前往支援,8 月 25 日巴黎守軍投降,戴高樂於當天回到巴黎,組建臨時政府。

1945 年 9 月經過全民公投,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11 月,戴高樂被議會任命為臨時

政府總理,組建臨時政府。戴高樂力主在未來的新憲法中強化總統的權力,這一主張

遭到以法國共產黨為首的左派政黨反對。1946 年 1 月 20 日,戴高樂被迫辭去臨時政

府總理職務。1947 年 4 月,戴高樂在斯特拉斯堡組建“法蘭西人民聯盟”,但在國會

只佔極少席位。1951 年的國會大選中,人民聯盟贏得最多議席,但由於其他政黨的反

對,戴高樂無緣總理職位。1953 年,他退出政壇隱居。 1954 年 4 月,戴高樂曾建議

法國應該擁有自己的核武器。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實行了一些改革,包括給予女性選舉權和建立社會保障系統等,並

積極參與歐洲事務。為了應對蘇聯的軍事威脅,1949 年法國與美國、英國一起發起成

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重建西德則是對抗蘇聯集團的東德的關鍵。法國政府改變

了一戰後對德國的壓抑政策,轉而提出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方案。1950 年 5 月 9 日

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公佈“舒曼計畫”:將德國與法國的煤和鋼鐵生產融合到一起,

實現關稅同盟。 “舒曼計畫”得到西德、義大利、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德回應,

1951 年 4 月 18 日六國簽署《巴黎條約》,1952 年 7 月 23 日協議生效,歐共體誕生。

歐共體是歐洲第一個超國家許可權的組織,其成員國的政府第一次放棄了各自的部分

主權,將這些主權的行使交給一個超國家的國際組織。歐共體於 1965 年 4 月 8 日通過

合併條約,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

戴高樂政府曾經於 1963、1967 年兩次否決英國、愛爾蘭、丹麥、挪威的加入歐共體申

請,理由是英國的加入會導致美國的干預,影響法國在歐共體的主導地位。直到 1973

年蓬皮杜總統任內,這四國才獲批准。

1945 年至 1975 年法國經濟快速增長,建立了高福利社會體系,但是政局很不穩定。

越南、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嚴重拖累法國,阿爾及利亞危機險些引發法國內戰。第

四共和國的兩位總統——左派“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的奧裏奧爾、中右“獨立者與農

民國家中間黨”的科蒂均碌碌無為,無法解決國內經濟問題與國外殖民地危機。

1958 年法國政局動盪,內閣頻頻更換。當年 5 月 13 日,部分軍官在阿爾及爾發動政

變,5 月 25 日法國南部也發生反政府暴亂,時任總統勒內·科蒂以辭職相要脅,向國民

議會提議任命戴高樂出任總理。國會被迫授予戴高樂全權,並委託其制定新憲法。戴

高樂接管了政府的全部權力,出任第四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理。複出的戴高樂於 10 月 5

日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1 月的國會選舉中,戴高樂與他的人民聯盟輕鬆贏得

多數的支持,12 月,他以絕對多數的優勢當選爲首任共和國總統,總統權力得到擴大

與強化,“戴高樂主義”亦得以推行,其核心理念包括:

法蘭西至上:大法蘭西必須成為獨立自主的強權。經濟、軍事、外交不可過度依附於

某個國家或某個國際組織,必須隨時留好獨自的體系和影響力,以備看似友好的國家

或團體損害法國利益時,法國不會受制於人。

獨立防務:必須有整套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即使產品性能不完美、性價比不高,也

必須保持此一體系,避免軍事受制於他國。1960 年 2 月 13 日,法國在撒哈拉沙漠南

約 700 公里處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核國家,之後逐漸建立了陸基中程導彈、

潛射導彈、戰略核轟炸機的三位一體的世界第三大核威懾力量。1965 年,法國成功發

射人造衛星。戴高樂認為北約是美國的附庸,提出北約改革,要求法國有同等決策權,

被否決後 1966 年法國退出北約軍事指揮機構,直到 2009 年法國才重返北約。

獨立外交觀:對中東、北非等前殖民地國家奉行保持良好關係的政策,不論該國政治

形態、宗教、領導人是否被法國民眾喜歡,都要保持中立或友好態度,促進經貿往來,

避免殖民歷史被當地民眾仇恨化,且避免干預他國內政。冷戰期間法國奉行對蘇聯較

少敵意的政策,提出“緩和、諒解、合作”三步驟,期望在美、蘇間保持等距。1964

年 1 月 27 日,法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西

方大國。

歐洲人的歐洲觀:促進法、德和解並創立歐共體。戴高樂認為若法、德必須和解並全

力合作最終達成歐洲一體化,否則美國永遠有施加影響力的空間,歐洲可能成為一群

美國附庸國,而非一個獨立的歐洲共同體。1958 年法國推動簽署《羅馬條約》建立歐

共體,1963 年 1 月戴高樂與西德總理阿登納簽署《愛麗舍條約》,恢復雙邊合作關係。

法國於 1961 年、1967 年兩次否決了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因為戴高樂認為英國是

美國安插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

戴高樂主義處處維護法國利益,看似很理想主義,實際上是法國式的自命清高與自我

陶醉,是難以忘懷的大國情結,從長遠來看並不符合現實。

從一戰開始,世界主要國家已經在政治、經濟各方面相互滲透,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

身世外。二戰以後世界版圖重新劃分,遊戲規則重新界定,即使強大如美國、蘇聯,

也必須周旋於諸國之間,保障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強國地位不僅需要國家經濟實力、

軍事實力的底氣,還需要在國際舞臺合縱連橫的地緣政治手腕。戴高樂背叛二戰期間

收容他的英國,以及付出數萬士兵的生命代價解放法國的美國,以“大法蘭西”的口

另起爐灶,靠近蘇聯、拉攏德國,力推歐共體,意在充當歐洲的龍頭老大。半個世紀

之後,歷史是如何發展的呢?蘇聯解體了;歐盟各國貌合神離,一盤散沙;法國沒能當

上老大,德國的老大地位也徒有虛名;英國入歐又脫歐;歐盟各國深陷經濟停滯,找不

到解藥。法、德希望擺脫美國的影響,但是面對強大的對手,在防務、金融、地緣政

治等方面不得不依賴美國。

為了法國的一己之利,戴高樂為代表的法國領導人對美國的慷慨幫助與扶持背信棄義。

二戰硝煙未散,蘇聯咄咄逼人的擴張給西方世界帶來極大壓力與威脅,但英、法等國

滿目瘡痍、經濟蕭條,憑藉一己之力難以抗衡蘇聯。為了幫助盟國的經濟重建,美國

推出“歐洲復興計畫”(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通過貸款方式援助西歐國家的

重建。在計畫實施的 1948 至 1951 年,法國接受美國援助的總額達當時幣值 22.96 億

美元,僅次於英國的 32.97 億美元。

1949 年,西歐諸國百廢待興,軍力疲弱,難以對抗強大的蘇聯,成立集體防衛組織成

為必然。美、英、法等國發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是防禦聯盟,它的原

則是集體行動。因為美國超群的綜合實力,北約各成員國承認美國的主導地位。作為

回報,美國承擔更多的諸如會費之類的責任,並承諾給予成員國足夠的保護。

正是北約的集體主義及美國的主導地位,讓法國感到可能在政治上被邊緣化、軍事上

失去獨立性。具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戴高樂認為:作為一個長期在世界上具有影響

力的大國,法國不應該只是北約的普通一員,而應該有更多的話語權與決策權。他還

對美國的安全承諾表示懷疑。法國建立自己的核威懾力量並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之後,

有了足夠的軍事實力,於是要求與美國平等的話語權。1965 年,北約部長級會議在巴

黎召開,美國強化了對北約軍事的控制,這促使法國於 1966 年退出北約軍事指揮機構。

2003 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法國再次公開與北約唱反調。時任總統希拉克說:法國沒有

任何理由修改自己的邏輯,“我們邏輯是和平的邏輯,它不能變成戰爭的邏輯。”

然而到了 2009 年,時任總統薩科齊卻另有想法。他認為法國應該借戰爭擴大國際影響

力。他開始放棄戴高樂主義,轉向親美並重返北約。薩科齊在巴黎召開的一次軍事會

議上表示:法國希望重返北約軍事指揮機構,以增加其對北約的影響力,有更多的決

策權,此舉將結束法國在北約中的沒有決定性的軍事職位的尷尬處境。薩科齊表示:

時代發生了變化,現在到了法國承擔更多義務、獲得更多權力的時候。為了打消法國

人的顧慮,薩科齊承諾:重返北約軍事指揮機構之後,法國的軍事及核武器的獨立性

都不會受影響,法國要保留核國家的獨立地位。在派遣軍隊、使用核武器方面,法國

自己有決策權。1 年後,法國重回北約軍事指揮機構,並參與了北約授權的多項任務,

與美軍並肩作戰。

法國人很會維護自己曾經的大國利益與顏面,當年戴高樂疏遠美國,後來薩科齊重新

親美,都是出於同樣的動機。

                             第二节 )社會的分裂與危機

二戰後法國必須面對的一個棘手難題是前殖民地遺留問題。戴高樂政府採取的對策是

終止反殖民戰爭,以防止國家分裂,保證法國的統一。1959 年 9 月,戴高樂政府承認

阿爾及利亞人享有自決權。12 月,宣佈解散法蘭西共同體,允許殖民地民族自決,

1960 年除阿爾及利亞外大部分殖民地成功獨立,但仍和法國保持密切關係。餘下的殖

民地被稱為“海外省”或“海外領地”。1962 年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簽署《埃維昂協

定》,阿爾及利亞正式脫離法國獨立,但仍與法國保持密切關係。

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也危岌岌可危。越南從 1885 年起成為法國的殖民地,1940 年 9

月日本帝國趁法國戰敗占領法屬印支,維希法國的殖民政府被日本佔領軍架空。1945

年二戰結束前,日軍發動三九政變,解散維希法國殖民政府,扶植保大皇帝傀儡政權,

以及柬埔寨王國、寮王國等日本傀儡。1945 年 8 月 19 日日本投降。3 天後,民國國軍

及英軍分別進駐北越及南越,接受日軍投降。1945 年 9 月底英軍將南越歸還法國。

1946 年 5 月國軍撤出北越,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法國

挾持保大皇帝在西貢成立“越南國”。

1946 年 8 月,法軍在北越登陸,胡志明領導越共遊擊隊開始反抗,長達 9 年的法越戰

爭(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爆發。法軍在美國的支持下,控制西貢、河內等主要城市,

但農村落到越共遊擊隊手中。1954 年,在中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

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

1954 年 7 月 21 日談判日內瓦,美、蘇、法、英、中、北越、南越、柬埔寨、老撾九

國外長談判並達成《日內瓦協定》,法國撤出越南,並承認越南、柬埔寨、老撾為獨

立國;南、北越以北緯 17 度為界分治;南、北越均中立國,不得與任何國家締結軍事

同盟,不得進口軍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團國家;南北越在 1956 年 7 月以前實行普選,

由普選統一。 但是到了 1956 年 7 月,北越拒絕實行選舉,這場原定的選舉因而流產。

後來法國與北越簽署協議,法軍撤出印支三國,美國介入,填補真空。為了阻止北越

勢力向南越擴張,美國全力支持吳廷琰在南越建立政權,以阻止北越的擴張。1955 年,

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推翻保大皇帝,建立越南共和國。南、北越對立加劇,衝突

升級在所難免。 南、北越及背後的大國角力最終釀成連綿整個 60 年代的越戰及之後的

內戰。

深藏在表面衰退的內部,法國的社會開始分裂。20 世紀 60 年代激進左派運動席捲歐洲,

巴黎作為 曾經的左派中心城市,首當其衝。1968 年 3 月 22 日巴黎農泰爾文學院學生

佔領了校園,騷動很快波及巴黎大學,並升級成全法國的“五月風暴”。從 5 月 3 日

起,抗議活動便一浪高過一浪。5 月 10 日走上街頭的巴黎學生再現了 1 百多年前巴黎

公社起義的情景,修建街壘,與警方對峙。超過 6 千名學生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戴

高樂表示絕不容忍街頭暴亂。5 月 11 日淩晨 2 點警方出動共和國保安隊,攻佔街壘,

驅散學生,逮捕超過 4 百人。

同日,法國總理蓬皮杜出訪回國,力主用溫和的手法平息運動,宣佈赦免令,釋放被

捕學生。但事態未能平息,各地工會組織 5 月 13 日舉行罷工,60 至 70 萬人遊行示威,

要求戴高樂辭職。5 月 14 日罷工蔓延到全法國,製造業、交通運輸業、金融、保險、

印刷等行業均加入罷工。5 月 22 日,全法國範圍參與罷工的人數超過千萬,整個法國

陷於癱瘓。左翼政治人物們如社會黨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密特朗表態支持示學生,學生

運動演變成由左翼主導的要求戴高樂下臺的政治運動。

深陷危機的戴高樂當然熟知法國大革命的往事。為防不測,5 月 29 日中午他秘密前往

西德巴登-巴登的法軍駐地,會晤法國駐德部隊總司令馬絮將軍。得知軍隊始終效忠於

政府的保證後,5 月 30 日,戴高樂在巴黎向全國發表講話,決意留在自己職位上,解

散議會但不撤換總理,並在當晚組織近百萬人的集會反制示威。6 月大選中,支持戴

高樂的右翼大獲全勝,得到國民議會四分之三的絕對多數議席。領導示威,導致社會

危機的左翼大敗,此後十多年一直處於弱勢。戴高樂雖然重新控制了局勢,度過了危

機,但”五月風暴”暴露出來的矛盾與問題並未消失。一年後戴高樂由於主張削弱非

民選的法國參議院的公民投票失敗而被迫辭職。

60 年代激進運動遍及全球,那些運動是激進左派價值觀對傳統的保守價值觀的衝擊,

反傳統、反社會、無政府主義、絕對自由主義氾濫,包括西方主要國家在內的許多國

家陷入嚴重的社會危機。德國甚至出現“紅軍派”這樣的極左恐怖組織,嚴重危害正

常的社會管理與民眾生活。70 年代以後,西方國家最終渡過危機,社會秩序恢復,但

是傳統價值觀遭受重創,激進的、前衛的、極左的價值觀影響著一代代年輕人。西方

社會已經被撕裂,法國也不例外。“五月風暴”成為法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社會及

價值觀的分水嶺,至今仍影響著法國社會。 (待续)

—— 本站首发
本站刊登日期: 2022-05-12 0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