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无法举办任何六四纪念的第一年,台湾成两岸三地唯一能举办活动之地。台湾六四33周年晚会现场尾声,原在港大遭拆毁的“国殇之柱”,其3D复制雕像也于台北中正纪念堂民主大道重建。
(德国之声中文网)2022年6月4日是六四33周年,台湾“华人民主书院协会”连同多个公民团体于台北中正纪念堂的民主大道举办“民主抵抗极权 世界共撑自由”六四纪念活动。晚会现场吸引数百人潮前来悼念,六四见证者廖亦武、吴仁华,以及遭中国关押5年、返台不久的NGO工作者李明哲等皆亲自出席,六四学运领袖王丹及周锋锁则透过影片发言。晚会尾声,主办单位在现场重建了去年于香港大学校园内遭拆毁的“耻辱柱”(又称“国殇之柱”)。
这座透过3D打印复制、高约3公尺的橙色“耻辱柱”,在“华人民主书院协会”理事长曾建元等人的共同搬运、重组下,于晚间7点半左右在中正纪念堂前矗立。现场聚有许多香港民众,有人在雕像重立后大喊“光复香港 时代革命”。
“一个沈默的、不会说话的雕像,都没办法待下去,我们当然觉得这个事情很悲哀,所以一股冲动之下,希望这个东西能在台湾重现。香港过去九七到现在,许多人为了六四的付出,包含所谓香港的历史,希望台湾能够帮忙保存跟纪念。”曾建元本周稍早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訪时表示,晚会过后复制雕像将先存放,未来考虑在台规划长期的陈列展示之处。
“耻辱柱”原作者、丹麦艺术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原本预计来台亲自见证雕塑重现,但因疫情不克前来。他透过影片哀悼六四,并对香港表示支持,称“耻辱柱”不只可以在台湾、也可以在世界其他角落遍地开花。
“耻辱柱”是高志活为了悼念六四所创作,原雕像高约8公尺,雕像上64张痛苦扭曲的面孔,象征六四受难者,基座刻有“六四屠杀”和“老人岂能够杀光年轻人”的字样。该雕像自1997年矗立于港大,2021年12月22日深夜遭校方以有疑虑为由突袭拆毁。
台湾六四33周年纪念活动带有许多香港元素。除了“耻辱柱”重现台北,“撑自由”的主题也令外界联想到“撑香港”,晚会现场亦有许多香港民众前来,现场可听见此起彼落的粤语交谈声。晚会前,主办单位亦特别放映“反送中”抗争电影《少年》。
曾建元日前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訪时表示,今年是第一次香港没办法举办任何六四纪念活动,过去港台在这一天都是一起举办活动、甚至连线,“过去的那些朋友,很多都在监狱里面,对他们很多不舍。今年用香港作为主题,也帮我们这些为六四、为香港付出的朋友,给他们打气。”
今年香港维园烛光晚会持续停办,香港当局也在六四前夕临时关闭维园部分区域,直到6月5日凌晨。此前,香港教区荣休主教陈日君遭以国安法逮补后,香港天主教区亦宣布停办追思弥撒。
台湾总统蔡英文稍早透过脸书发文表示,33年前的今天,发生了六四天安门事件。而多年来始终维持以烛光晚会纪念六四的香港,今年首度完全没有六四纪念活动的集会申请。香港多所大学中,关于民主与六四精神的雕像,也莫名遭到移除。关于六四的集体记忆,在香港正在被系统性的抹灭。
她写道:“这样的蛮横手段,并无法抹去人们的记忆。当民主受到威胁,而世界威权主义也正在扩张,我们更需要坚守民主价值,并且和共享民主自由理念的国际夥伴坚定互相扶持。”
台湾外交部亦透过脸书罕见地以简体发文称,该贴文是“致中国人民”,并写道:“既然都用VPN看到我们脸书上这段文字了,不妨搜寻一下‘六四天安门’,找看看在自己的国家,有什么信息被隐藏了,又是谁在刻意隐藏。”
台湾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则表示:“三十三年后的此刻回顾,更不免感慨:如果当年历史走出不同结局,今天的香港、台海、新疆,甚至当前整体的全球局势,是否能有很大的不同?”
接棒香港?
过往香港是六四纪念活动规模最盛大、参与最踊跃的地方,台湾大众反应相对较平淡。随著香港难再哀悼六四、来台港人增加,台湾纪念六四的角色也受到关注。
一名年仅19岁的台大政治系陈同学在晚会现场向德国之声表示,她认为香港难再举办六四纪念活动,“台湾像是连他们的份一起”。针对“耻辱柱”是否应该在台重建的争议,她则认为“耻辱柱”在台重建不是问题,是表达对香港的支持,“耻辱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重建。”
一名来自香港的50多岁男子Richard(化名)也来到台湾六四纪念晚会现场。他告诉德国之声,他认为在哪个地方举办并不重要,英国等其他很多国家也都有举办,重要的是“记住这个人跟事情(六四)。”
对于台湾是否“接棒”香港?李明哲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訪时表示,他反对用“接棒香港”来谈台湾纪念六四。他说:“香港维园还可以办六四晚会的时候,台湾就在中正纪念堂有办六四晚会,所以我不认为台湾是继承香港的六四。”
他还说:“六四虽然属于中国,但六四那一代人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是属于全世界民众所追求的普世价值,他不是华人圈、也不是香港、也不是台湾、不是美国任何(单)一个国家追求的价值,是全世界人民需要追求的价值。”
李明哲认为,台湾第一线面对中国的压力,“应该藉由纪念六四让台湾人认清中国政府打压言论自由打言民主人权的本质”,并将六四精神与纪念在地化。
周锋锁本周稍早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訪时则表示,今年最重要的空缺是维园没有任何声音或烛光。他说,六四后第一波的纪念活动,是香港支联会相关的机构建立起来的,他们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坚持,“现在我们看到第二波,就是2019年后,流亡各地的香港人在纪念六四。”
周封锁表示,纪念六四不光是一个历史事件,也是代表著热爱自由与反对专制,这方面,“我们希望台湾可以做更多。”
六四记忆被淡忘?
随著中国对六四记忆的持续审查与噤声,中国墙内的年轻一代对于六四记忆越来越淡泊。33年过去,有人认为台湾年轻一代对于六四的感触亦越来越不深刻。
对此,“华人民主书院”理事长曾建元向德国之声表示,“毕竟“‘六四’对现在大学生来说,是父母那一代的事情,他们也比较没有切身的感受。”但他认为,不同世代、不同记忆“是可以累加、连结、延续的”。
他强调,也许对年轻世代来说,六四已是上一代的事情,但香港的“反送中运动”、《香港国安法》,“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这一代的事情”。他说,这也是台湾六四33周年活动把香港元素放进来的原因,因为这些也是台湾奉守的普世价值。
清大社会所副教授陈明祺则向德国之声表示,就他观察,台湾年轻世代或民众没有特别对六四冷漠。他表示:“我觉得这还是活生生的事情,你在2019年、2020年之后,香港的情况每况愈下,这都还活生生在我们眼前的事情。”
他认为,对台湾民众来说,“六四永远是一个提醒,这个可以屠杀自己人民的政权,无所不用其极想要跨海来宣称它的政治的主张,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历历在目”,若遗忘六四,台湾也可能面臨这样的情况。此外,他也表示台湾作为一个有著威权的过去,透过民众努力才得到的民主,纪念六四是关乎普世的价值追求。
关于记忆的传承,周锋锁则说:“相对来说,老一代的人,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背景,因为当时中国的民主运动跟台湾的民主转型是互相促动的,所以他们很能意识到这些作用,现在很多人无法知道这些历史,会把他隔断起来。但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纪念的是人类反暴政,争取自由的精神,在目前中共是台湾最直接的威胁,纪念六四就是反抗跟抵制暴政一个最可行的事情。”
艺文活动哀悼“六四”
六四33周年恰逢台北国际书展期间,中国流亡作家、现旅居台湾的廖亦武除了在晚会现场朗诵,愤怒致哀之外,他也在书展现场朗诵当年令他入狱的诗作〈大屠杀〉。同时,他在台的最新出版作品《屠城:廖亦武 诗选》,除了收录谈六四的〈大屠杀〉,亦有谈论香港的〈二次屠杀〉。他日前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表示,〈二次屠杀〉说的是,香港经历的事,是继天安门事件后的“第二次屠杀”。
此外,华人民主书院等公民团体也规划六四33周年的跨境艺术展,由台湾视觉艺术家雪克策展,邀请高志活、香港流亡艺术家黄国才、中国海外异议艺术家巴丢草等参展。作品于6月1日至12日在中正纪念堂公开展示,同时也举办模拟中国指定监居的密室逃脱体验。
大赦国际台湾分会也在本周放映了3场以六四为背景、香港剧作家庄梅岩编剧的《5月35日》舞台剧,以艺文的形式向台湾大众再述六四的历史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