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当中,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也就是拉丁字母拼音注音法是: “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是“五·四”前后以钱玄同,章太炎、吴玉章等等为代表的一代中国文字学者的集体发明, 因为,以前从没见过哪份资料,把这份如此重大发明归在某一人的名下,也没听说有谁或谁的子孙后代,要认领这份功业,这在我们这个有光宗耀祖传统的民族来说,确实是很能让人惊讶的事情。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一定有一个或数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发明者被忽略和隐藏了。后来的所谓“集体发明”者都不过是在继承原发明者的基础上的改进者而己。
那么,汉语拉丁字母拼音注音法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2014年10月27日,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与领馆文化处、北京外国语大学拉丁语言文化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合作举办了“字母与技术:东西方日常交汇的平台”圆桌会议终于揭开了一直悬在大多数国人心头的谜底。这次会议通过回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基督徒高官兼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于17世纪初在拉丁语和汉语音译方面的合作,阐释中西合作为欧洲和中国之间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乃至对现代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原来现在通用的汉语的拼音注音法,竟然又是西方传教士发明,而且不是在“五·四”前后,竟然是在400年前的中国的明末。中国人自己使用的语言,却要由外国人来发明简单实用的注音法,实在让人惊讶!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在教学时,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不仅繁琐,且不易读准。致使很多汉字古代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给中华民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明朝万历年间,为了便于西方人特别是为帮助来华传教士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当然也是为让中国人了解西文。以学术传教闻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就开始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标注读音。1605年,他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西字奇迹》内容
公元1610年,有个叫金尼阁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金尼阁,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国的杜埃城,当时为比利时领土,故金尼阁自称比利时人。1594年11月9日入耶稣会。1607年往远东传教,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金尼阁来华,当年秋天,即在利玛窦逝世后6个多月抵澳门。1611年春,他经由肇庆抵达南京。先在南方进行传教和译著工作,并随郭居静、高一志二神父学习华语。当年4月,在南京陪都任职的李之藻邀郭居静、金尼阁等同往杭州传教。并居住在李之藻朋友东南名士杨廷筠府中。受金尼阁的影响,本来笃信佛教的杨廷筠对基督信却产生钦佩和渴慕之情。6月,竟然接受洗礼,皈依基督。1613年2月,金尼阁受当时中国天主教会负责人龙华民特遣,返罗马晋见教皇,并为再次返华传教做全力准备。1618年4月,再次率领20多位传教士带着精装图书7000余部踏上来华旅途。次年7月抵达澳门。1620年春到南京,不久赴杭州、北京。1621年春,金尼阁往南昌,旋又赴建昌韶州,视察教务。翌年赴杭州被难;1623年,往河南开封传教,1624年由开封来山西,在绛州定居,并建一小教堂,这是山西有天主教堂的开端。1625年,金尼阁又被调往陕西。并在中国学者王徵等的协助下,完成《西儒耳目资》三卷的写作,并于1626年在杭州正式出版。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自此,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他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据金尼阁自述,通过《西儒耳目资》的学习,“在使中国人能在三天内通晓西方文字系统”。
《西儒耳目资》
《西儒耳目资》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译引首谱》是总论,第二编《列音韵谱》是从拼音查汉字,第三编《列边正谱》是从汉字查拼音。自称沿袭利玛窦所创体制,即用利玛窦二十五字母“互相结合,上加五个字调记号,来拼切一切汉字的读音。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也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人称“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后世出现的各种汉语拼音方案,无不是在“利、金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利、金方案“在中国音韵学史上具有开拓新领域的作用,事实上也成为中国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于是汉字读音就显得极其简单、有条理,不但把一直被人认为繁杂的反切,开了一条所谓‘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并且立刻引起了中国好些音韵学家对于这种简易的拼音文字向往的热切关注。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例如: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可惜没有及时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一直到清末,在受到“甲午”耻辱的刺激下,才逐步被国人关注和重视起来。被全面普及已经是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后的事情了。 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此时,距“利、金方案”的完成已经将近四百年的时间了。
今天,由拉丁字母构成的汉语拼音已成为中文不可或缺的部分,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推广普通话,以及促进我国各族人民和世界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人分享国际电子科技成果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果实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关键手段和途径。如果不是被耽误了三百多年,以那时的起点开始发展,那么中国现在将会是什么景象呢?也许现在汉语已经成为国际性普及的一种语言了。
现代汉语拼音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过程中发明出来的。传教士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一直以入世的方式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民造福。不仅为世界的科技史留下了辉煌的遗产,在社会的良性运作方式上,也提供了社会办学,社会医疗,以及社会养老和社会慈善的组织方式,这些现代社会的合理组织和运作方式,也无不来自欧美教会组织和那些传教士苦心孤诣和栉风沐雨的传教实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