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娃:传播艾滋病的原因?

作者: 高燕宁

1. 田庄雨娃

雨娃(化名),田庄人氏。田庄在国庄正南,云庄在国庄西南,这些地方全是艾滋病重疫区。驱车穿过分割了文楼与国庄的那条马路,往西一拐即是田庄,穿过田庄后便到云庄。所以2002 7 17 日那天,是先见到了福娃,再见到雨娃,最后才见到的虎娃。

 

2002 年炎炎夏日,当我们敲开了这户人家的大门时,脚刚一踏进院子里,眼前的景像立即让所有在场者大吃一惊:一位骨瘦如柴“大头娃娃”,一丝不挂,正躺在门旁入口处,一双大大的眼睛,正有气无力地盯着冒然到访的陌生人

 
 

这不是摄于非洲,而是摄于我们自己的中原腹地,摄于公元2002 7 17 。 (注:本照片右上方已现相机漏光的不小痕迹

 

雨娃光身躺着的位置,正是这个家里最佳的凉爽透风位置,门前好像还有些树荫,所以尽管门外很热,屋里的电扇并不用开启,便能够通过里外空气的对流来实现屋内通气纳凉。

“这孩子,我在防疫站见过的!” 一看到这大头小男孩,和这一家子,我马上想起。

我马上想大约一周多前,我正在县防疫站做领导访谈,忽然听到门外有敲门声,循声望去,门推开了,进来一位母亲,带着姐弟俩推门进来,一字排开。

妈妈指着小男孩说:“弟弟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用针来扎姐姐,把姐姐给扎伤了我担心姐姐会不会感染上那个病,想让她做一下化验,但她爸爸已经不在了,家里实在没钱,所以我来申请一下减免化验费“。

姐弟俩都不作声,任由妈妈说事。听来者这么一说,我便知道,小男孩他爸爸死于艾滋病,他自己也是艾滋病。其实他的骨架还是蛮大的,但由于他实在是太瘦了,已经瘦成了皮包骨头,所以尽管他当时穿着白衬衫和长裤,但大大的头颅反而格外醒目,而那件白衬衫仿佛就披在一个骷髅架上似的,让人过目难忘。

站长一听妈妈这么说,三句话不良本行,就问:“你检测过了吗”

 “我不敢检测。”妈妈说:“不检测,我还有一股精神撑着一检测,我就倒下了,家里的天也就塌下来了。”

站长听罢,开了减免单,让姐姐到楼​​下抽血化验去了。

虽然我对他妈妈和姐姐当时也有些印象,但那只是略微眼熟的那种,换个场景根本就不敢认了。要不是当时对小男孩的印象是实在深刻,我在家访进门的那一瞬间,是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将这一家子一眼给认出来的。

估计雨娃也未必就认得我。他那天没说一句话,只是出于对陌生到访者的好奇,看了大家几眼,然后就转过头去,转过身去,用后脑勺和后脊梁,背对大家,不再理人。由于他实在是太瘦了,瘦得皮包骨头,所以,他那天的后脊梁骨和后尾椎骨,再次牵扯着众人的神经。

 
 
雨娃转过身去,不再理人。这时,相机漏光已经几乎弥漫了全图。
 

那天,雨娃平躺的照片我只照了一张,还来不及拍第二张,他便转过身去,于是他背对我们的照片,我拍下了好几张。但由于相机漏光,后面几张照片根本就用不了。即使是上图,第一次冲晒时因场景模糊,相馆的人也没帮晒出来,是我后来特地指定要晒后,才勉强晒出来的。

这是我六年艾滋村之行,拍下上百卷135 胶卷中,唯一的一次相机漏光信佛。的人说,那是佛光,照亮了雨娃即将通往的天堂之路

2. 杜聪悯感

杜聪在两篇文章中,都谈到过雨娃第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记得有一次,当我刚步入一个家庭的家门时,一个母亲扑面而来,哭着嚷着,苦苦哀求我们救救她那个患了艾滋病,病得只剩下一副骨头,年约八岁的儿子。这个艾滋孤儿,自己也在痛苦的与艾滋病搏斗。看着他大大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仿佛有千言万语要跟我说,情况实叫人惨不忍睹。

我转过头来,对那母亲说:“也许我没有能力为你的儿子做些什么”,然后指着她身边的女儿继续说:“但我要确保你的女儿能有读书的机会。”

杜聪说,雨娃在盯着他看。也许吧,因为当时在场的五个人中,就他的穿着最不像内地人,所以小男孩是有可能多看了他一眼,但也不过如此。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五个人中,小男孩分明是在看着大家,可杜聪却感觉到他在看着自己。这不怪杜聪。如果我是位慈善家,如果潜在受助对象一旦“多看了我一眼”我可能也会像杜聪那样“心里发毛”的。

...... 刚刚步入一户人家的院子,便吓然见到一个六,七岁的小孩躺在屋子的地上,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眼睛睁得很大的盯着我,这样瘦的孩子,以前只在关于非洲的图片中看过,没想到竟会出现在离开繁华京城仅数小时车程的地方

孩子的母亲旁边还有一个小女孩,她是孩子的姐姐。我想了一会,便对她母亲说......过了几天,那个儿子便离开人世,跟在天国的父亲团聚了。他的姐姐不久便加入了智行基金会的爱滋孤儿救助项目,跟其它400名孩子一样,在学校读书......

杜聪上文说的“不久”,指的是2003 年春,因为见雨娃时是2002 年夏,而当时只在国庄有助学,直至第二学期时助学才到了雨娃姐姐所在的田庄,而这时不巧她又转学到了娘家的小学,记得当时是把学费从国庄小学转过去的

下图说的是面上走访时,杜聪在“娘家小学”遇到雨娃姐姐的情形。当时智行助学尚未到达这所小学。后面“写照”中讲到一幢教学楼前后两面的巨大反差,说的就是这所小学。

 
 

姐姐后来转学了。(摄于2003 年春)

 

3. 雨娃到底是怎么染艾的?

前面说到,7 月上旬妈妈带着姐姐上防疫站,原本是为姐姐做化验去的,雨娃陪同前往不过是为了做“旁证”,而且在楼上申请费用减免时,妈妈仍然不愿化验。

我是她,我也不去化验。反正都是死一回,为什么死前还要被这张可怕的化验单再“吓个半死”,一共得死“一回半”呢?从个人心理来看,可以这么说。

从医学伦理来看,如果某病“不可救药”,无药可治,无处可防,及早筛查出来除了让死者多增加死亡前的痛苦之外,别无二致,故这是不太人道的,也不合人性的本意在当时当地的艾滋村,查了也没有救命药,查了也得不到像样的救助;对这位丈夫已经过世,自己也不准备再要小孩的农村妇女来说,查了对自己的最大影响,莫过于提早拿到了那张“死缓通知书”,这又何苦呢?至于预防,既然怀疑自己感染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了,所以查与不查,对她的“防艾”来说,一点区别都没有。

不料,妈妈拿了那张“减免证明”到了楼下化验室,原本只想为女儿化验一下的母亲,竟经不住疾控人员的一番“花言巧语”,自己也“不明不白”地忘了原先不查的理由,就跟女儿一道抽了血,一道做了化测,而结果更让众人大跌眼镜:母女俩均阴性!

那天访谈完后,楼下的化验结果并非“立杆见影”,即使立马出来我也不会再追问,因为我当时在上蔡所做的调研已经全部结束,我便“打道回府”,后来再陪杜聪回县的第一天,便见意外见到了这一家仨,故当时我根本并不知道母亲的化验结果,只有“男孩病重,父亲病故,母亲未检,姐姐挨扎”的印象,但心里估计母亲应该是HIV 感染者,雨娃是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因当天是面上走访,人家较多,来去匆匆,并未细问。

普天之大,无奇不有。事实证明,我当时的想法是想当然,是先入为主,是刻板印象!可能是后来在防疫站门口再遇到雨娃母亲时,她走后众人说起其检测结果,我也跟着大家感叹她运气好,可事后一想,问题就来了:既然母亲是HIV 阴性,那雨娃是怎么感染上艾滋病的呢

 
 

雨娃母亲在防疫站门口巧遇杜聪。杜聪右侧为陈科长,背对我们者即为胡师傅。

 

晚了,当时没细问,我也不可能想到如今写这篇文章时,写到这里会“卡壳”,否则再怎么样我当时都会去补问一下了。事到如今,我只能对雨娃的感染途径做一下辨析了。

既然不是母婴传播,雨娃也不可能吸毒(吸毒在当地不是问题),也不可能是性传播(他还没到可以谈性的份上),那雨娃可能的感染途径只剩下以下三个了:

1 )输血感染 ;他母亲没有说:“雨娃有输血史”,虽然外人传说:“娃雨输血的英文传播,事实并不支持”。

2 )生活接触,这种情况可能性极大,他父亲患有艾滋病,他们生活有密切接触,一但父子身体有损伤时,在损伤有接触时,就会发生感染,这是符合艾滋病感染的科学道理。

3)父婴传播。从科学理论上必需通过母身,雨娃母亲没有艾滋病,父婴传播不可能发生。

 

再说父婴传播,不是说理论上不可能,而是说人类迄今未发现父婴传播的实例,可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的不予考虑,就简单类推到这个小男孩身上,将此途径排除,也是有科学道理的便本文最终还是将其排除在外了,理由是桂希恩。教授做的一项艾滋村传播途径研究中,未有这样的一个发现:

1992年年艾滋病传入某村,作者实地调查证明,该村1992年年前出生的儿童,无一人因母婴传播而感染艾滋病

上面说的“某村”指文楼,雨娃在田庄,虽然与文楼近在咫尺,但毕竟不是文楼,而虽然不是文楼,在此按文楼的情况来看待,也是合理的,因为从我们当时到各个村的面上走访情况来看,桂希恩教授的这一发现千真万确。如2002年我在田庄所看到的小孩,只要是8-9岁以上的,没有母婴传播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甚至7岁的感染者好像都没见过,而患儿都是5-6岁及以下的。雨娃年龄远在5-6岁之上,杜聪说8岁,在我看来至少有十岁出头了。我见到秋妮时她正好十岁,雨娃看起来不会小于秋妮,而他姐姐看顾起来比秋妮要大一两岁左右。故从口儿年龄上考虑,加以排除。

了排除父婴传播,输血感染后,下只剩生活接触不慎感染这种可能

我一直认为,卖血者与输血者分属两个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阶层,虽然后来卖血硬汉者与输血感染者会互相支持,遥相呼应,但我以为,他们在一般情况是属于两类不同的社会人群。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掩饰自己当时对这一感染途径的考虑不及。我目前的看法是,如果输血感染不是经过访谈得以确立的话,那生活接触传播也是不能完全排除的。

我想起自己第一次进村时,有一次就在这同一个地方,也是那个门口,遇上一位来看病的农村妇女,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像雨娃的母亲,当地人告之,“她是一位艾滋病人。“看她家境贫寒,自己便给了她50 元钱。现在回想,该村妇应该不是雨娃的母亲,因后者并非艾滋病人。

他没告诉我为什么,我自然不同意,于是他就用只自己的图像资料,可能是这么回事。

 

高燕宁一稿于2013 12 12 日,增订于2016年7 11

 


 

 

本站刊登日期: 2016-09-20 23:44:0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