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进民退

作者: 高燕宁

 从“关爱之家”到“阳光家园”:官进民退

河南省柘城县双庙村,以村庄为个案,试图站在村庄的视野上看问题,这与其他所有案例,几乎都站在个人或家庭,或某个事件、某个时点地点上加以描述,有所不同。虽然在其中,也会出现某个人、某件事的“案情”,但其着眼点仍然放在整个村庄上。

要想将这个河南疫情最重、事件最多的村,在过去卅年中的变迁脉胳给稍微理清楚,对我一个外来人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非仅凭自己一人之力所力所能及即将要做的,不过是将笔者视野中零零星星的事件与见闻先“拼凑”起来,拼成一串,接在一起,同时在自己的视野内稍加串讲,如此而已。

下面要讲到的事情,无论如何匪夷所思,如何撕肝裂肺断气回肠,如何海阔天空“巡天遥看一千河”,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故事片段;与其说是完整的故事片段,不如说零星的故事片段,因此,还有更多的故事片段,和更深的解读,只能交由后人来继续了。

(一)双庙“双螺旋”

双庙村艾滋变迁史,其基因编码有如DNA双螺旋,需要按两条主线加以展开,然后再将其关联起来才行。第一条主线要解答的是,其疫情为什么那么重;第二条主线要解答的是,其事件为什么那么多。

双庙疫情之重,在河南38个艾滋重点村中,首屈一指,具体详见高耀洁的多本防艾专著及陈秉中的网络上书,尤其是书中朱龙伟和艾晓明的文章,对其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卖血,和下半期逐步显现的疫情惨状,都做了翔实的讲述,故此线在本文便不再展开,有劳诸位看官稍加查询即可。

若论疫情之重,上蔡县后杨村也很重,也发生过几件引人注目的事件,但即使二者疫情有得一比,其事件的密集、惊天、典型与连续性,仍然不尽相同。一般的村“出事”,出一两件就不得了了,如像熊桥村那样,让孤漏寡闻的我能听说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了。但双庙的事情,这么多年来一直源源不断,缠绵于耳。

在疫情很重的基础上,又那么“多事”的艾滋村,非双庙莫属。

(二)风雨飘摇2001

200110月,已经遭受艾滋病重创的双庙,雪上加霜,又遭遇了一场强征秋粮之人祸。

秋季分粮款收不上来,原本是没人敢进这个正在“闹瘟疫”之地强征的,结果由副乡长、副书记领衔主演,谁不去就以自愿离职论处,于是宣传车开道,警车压阵,工作组浩浩荡荡开进了双庙村。下面两个例子均从朱龙伟的文章中摘录,出自高耀洁所著的《疫症病案一百例》:

宣传车的喇叭播放着:“双庙的村民们,政府现在跟你们‘喝上了’(地方方言,即‘豁出去了’)……

相持了几天之后,工作组开始采取强硬手段,让派出所的警务人员拿着撬扛,凡遇到人不在家逃公粮款的,就撬开这家人的门窗……

当工作组用这样的工作方式来到汪文家时(此时,汪文和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还有汪文的父亲等五口人都已经死于艾滋病),汪文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跪在他们面前恳求说……老母看到这情形,当时就瘫软在地上了。

半个小时后,工作组来到了王贾的家……王贾的儿子死抱住工作人员的腿不放,说:“这麦子是我妈妈借的,放在缸里明天磨面吃的。”工作人员哄骗道:“叔叔帮你磨面好不好?叔叔帮你磨面不要钱。”王贾的儿子信以为真,放开了他的小手……

强征秋季公粮款激起了民愤。村民召开了村民大会,大家一致认为……必须阻止工作组的不法行为……

第二天,村民们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开机动三轮车的,少说也有五六百人,浩浩荡荡地来到柘城县县委、县政府。县长接见了村民,并答复说:“你们村的事情已经反映到了河南省政府,问题得慢慢地解决。关于公粮款的问题你们村可以缓征。”

(三)山雨欲来2002

2002年3月17日,适逢双庙集村集会,村民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议论……这段时期几乎每天都在死人,每人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因为谁也不知道这种灾难会降落到谁的头上。虽然村级领导向上级打了多次报告,却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如果这样的死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双庙集村将会有灭顶之灾。

集会愈开愈长,人愈愈多,后来聚集了千余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党和政府放弃了我们,与其坐着等死,不如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啊。”大多数人不同意这种观点……经过讨论,村民们拿出四个方案:

1.上告安平乡乡长贪污案方法。具体做法:聚集群众在国道上拦截过往车辆三天,国道被截堵的小车里面不乏干部的存在……

2.集体上访……签字,预计能凑到一千人。从中挑出五十至一百名人员拿着材料到国家……等处告状。告状的费用将集体承担;

3.用报复社会的手段制造社会混乱…(女患者卖淫,筹资供男患者嫖娼)…如果有人因此而被拘留或判刑,他的家人将由集体供养……凡参与者都要与村民签订协议;

4.阻断通讯设施……同时切断国内能切断的光缆设施……

(四)风口浪尖2003

1. 2003216日:朱进中正式成立“关爱之家”。

2月16日,。

2. 200343日:高耀洁首进双庙为“关爱之家”的艾滋遗孤送衣。

3. 2003625日:关爱之家自己给自己“打证明”

一般开证明,都是让别人开给自已,可下面这份证明,却是非同凡响的“自证自明”:

证明

双庙村委、孤儿院负责同志:

兹有我双庙村二组社员谭六(化名),男,文化:初中,生于1989年元月15日,父母因卖血双亡,本人无人抚养,经支部研究,我孤儿院,同意接收此人。特此证明。

      同意收留。                          双庙村委员

(柘城县岗王乡关爱之家专用章) (盖章:柘城县岗王乡双庙集村民委员会)

(2003年)6.25号

之所以该证明不合写作规范,是因为正文是“谭六”写的,那么署名应该是谭某人,而不是“村委会”;而既然署名是“村委会”,那“证明”所致的“衔头”就不应又是“村委会”,而应该是“孤儿院负责同志”,但即使把所致“衔头”中的“村委会”去掉,只留下“孤儿院负责同志”,该证明仍有两点讲不通:

首先,既然是“村委会”写给“孤儿院”的,那么正文中所出现的“经支部研究”显然却在说明村委实际上已“被架空”,涉嫌“党政不分”,是将“党支部”与“村委会”混为一谈的行政无意识;

其次,即使将正文中的“经支部研究”改成“经村委研究”,正文中的“孤儿院”之“同意接收”与正文下方的“关爱之家”之“同意收留”,显然有“重复收养”之嫌。

有人说,那是“孤儿院”(上级单位)同意让其属下的“关爱之家”(下级单位)收养,怎么就不行了?果真如此,那又有两点说不通了:

首先,其正文应为:“经村委研究,转我孤儿院接洽此事”,然后,正文下方另有两个公章才是,一为“我孤儿院同意接收此人,提请关爱之家具体办理收留事宜为感。(章)”,然后方为“关爱之家同意收留。(章)”。

其次,如果一个行政村既设有“孤儿院”,还设有“关爱之家”,如果这不是机构重复设置,明摆着机构臃肿的话,那只有一个可能,那一定是那里的孤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可这不明摆着在暗示“疫情很严重”吗?

问题还没完。公章显示,那“关爱之家”是“岗王乡关爱之家”,而“我孤儿院”显然是“双庙村孤儿院”。按吾国行政体制,“岗王乡关爱之家”的乡级行政级别显然高于属于村级的“双庙村孤儿院”。于是,这件事情不仅不是“上级单位”指示其“下级单位”收养孤儿,而演变成“下级单位”责令其“上级单位”收养孤儿的咄咄怪事——如果这不是乱弹琴,那一定就是“犯上作乱”了!

由此可见,这个证明根本就不是写给别人的,而是自己写给自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于是,自证之明,乃自证清明。尽管它的写法根本不合全国人民都学过的《应用文》写作规范与行文逻辑,却深深地折射出了2003年上半年双庙村民的生存规则与行动逻辑。

这是当年生存在水火之中的双庙村民的“自救证明”。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中开出的,第一张自己救自己的“证明”。这样的“证明”,时至公元2003年之夏初止,共有29张。随后在不断增加。下面是增加到53张时,柴静与朱进中的对白:

柴静:这都是哪儿给开的呀?

朱进中:这都是村里和派出所,基本上是一个孩子是一份的。

柴静:都写的是生活贫困,衣食无着。

朱进中:父母双亡的,父亲死了,母亲改嫁的。

柴静:当时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标准呢?

朱进中:不强调的话,这样的孩子特别多,没法收,也收不了。

柴静:这么多的小孩,这么高的数字,给你什么感觉?

朱进中:让我害怕,真的害怕。

以上这份证明,及以下两份材料,皆来自2003年夏随杜聪与杨婕,有时高耀洁也在,在郑州见到双庙村老支书和进中时,对方带来的。

4. 200374:村民向外求助——公而不开

(双庙对外求助呼吁书)

社会各界人士,你们好!

我们双庙村地处柘城县岗王乡冯五里,所辖三个自然村十五个村民组,总人口3387人,耕地面积3014亩,处于人多地少又无经济收入的情况(下)。91---96年,县卫生局在我县设力(立)了2个血站。他们无工商、无检疫、无化验,甲肝、乙肝病毒人员均可采血。他们只管获取暴利,不管人们的生命安危,从而造成了我村和方圆的乡镇群众传染上HIV病毒,造成了我村广大青年走上了死亡的道路,家破人亡、无父母的孩子(达)60多人,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好影响。我们村(从)91---96年献血人数达1250人。从97年(起),我们村(发生了)不可想象的事情发生啦,许多人发高烧、咳嗽、腹泻,到医院检查(却)没有什么病情,死亡了很多人。1999年前后,我们村的献血者到省防疫站一检查,结果证明HIV阳性。

我们村由于献血染上了血疫病毒症以后,(我们村)这三年来死亡了127人,有些(是)双庙(亲)双亡,使这些孤儿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失学。(年轻人)18---20岁的年轻人成不上媒,找好的对象听到患上这种病都解除了。就是自己父母得了这种病,孩子照样找不着对象。我们村的群众都感到在这生死存亡的阵线上悲观,使群众失去了信心,人士关系被拆散,客人来了不敢吃饭,有水不敢喝。我们村大部分群众得了这种病以后,给国家造成多(么)大的损失。

象我们村六组社员王廷发五个儿子因献血死去了四个,一个女儿连自己,一个家庭死亡了6口,两个儿媳妇还有病菌,两个孙子无人抚养,送进了本村的孤儿院。象(像)这样悲惨的家庭还有,如朱广寒两口,腿各残疾一支(肢),两个儿子也是因卖血,全部死去,三个孩子更是无人照管,送进了本村孤儿院,还有一个癫痫病。我们村象(像)这样的家庭还有许多,孩子失学靠政府照顾只是不了无为。

我们村的全体病号呼吁外界人员申(伸)出关爱之心、友谊的双手帮我(们)一把。前一段时间,外界人士献出了关爱之心,为我们村界办起了孤儿院,使这些孤儿得到了温暖,有人照管,重新获得了新生,走进了学校。但我们村还有几百病号需要吃药,又无经济(能力)治疗,在(再)一个这些轻病号又不能出去打工。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我们广大病号再次呼吁各外界友好人士申(伸)出友谊的双手,拉我们一把,给予经济支持,让我们办些轻工业小厂和养殖项目,来维持我们的生命。

柘城县岗王乡双庙村 全体群众

2003年7.4号(7月4日)

该呼救信并未投书媒体,而只是在潜在的救助人之间小范围传送。

5. 2003824日:学生请求助学

助学申请

我叫筱雯(化名),是柘城高中的一名应届毕业生。现考上大学,因家境贫困,凑不出学费,所以写此助学申请,敬请领导申(审)批。

父亲去年因不幸染HIV病毒去世。父亲在世的时候,一直尽心尽力挣钱。供我们姐弟三人读书。爸小的时候,就是因为家穷,无条件上学,初中没有念完就被迫辍学回了家。所以,他希望我们几个都能够完成学业,将来有所成就。可是,父亲还没来得及完成他的哪怕一个心愿,就去了。撇下了体弱的母亲,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还有两亩地及几千元的债务。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家,已没有能力再来供三个孩子读(书),幸而得领导及学校的帮助减免了学费,我们三个才能继续在校读书,没有辍学。我心里十分感激。

如今暑假已过,又到了开学的日子,妈妈已又在为弟弟们的学费愁了好多天,也跑了好多天。可是弟弟们的学费还没着落,我有通知书下来了。开学日期逼在眼前。本来接到大学通知书是件喜事,然而看着上面高额的学费,却让人感到忧愁。

我真的很希望能够读大学,不仅了了父母双亲和我自己的心愿,也为以后的建设多添一分力。请领导酌情处理。

此致

       祝好!

 学生:筱雯 2003年8月24日

双庙村委员* 情况属实

(盖章:柘城县岗王乡双庙集村民委员会)     (盖章:柘城县岗王乡民政所) 

                              2003年.8年.26日

* 该签字与盖章是盖在申请人筱雯的签名上的。

该助学申请其实并不知道该写给谁,交给哪个部门,故只有空泛泛的“领导”,也没写上具体的申请数额,只是“请领导酌情处理”。但该申请信附件齐全,简录于下:

附件一:录取通知书

本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旁通高等学校。编号WYG2003JSXXX

筱雯同学:

经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委员会同意,您被我校录取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请持本通知于9月2日至9月2日到学校报到。

报到地点:XX省XXX市XX大道16号。

 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盖章)

二〇〇三年X月X日(字迹不清)

附件二:团组织关系介绍信

共青团XX(省)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

兹介绍我校学生筱雯自柘城高中前往贵校,请接转团组织关系。

 柘城县高级中学团委

(盖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柘城县高级中学委员会)

 2003年8月

附件三:新生报到须知

我校今年的新生即将入学,值此,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对新同学来校学习表示热忱的欢迎!来校入学前,请新同学注意如下事项:

一、按时报到……

二、按时缴费。新生须在8月30日前持XXX农业银行发的活期存折或卡到家庭住地工行储蓄所按《新生报到须知》中各学生所在专业收费标准的合计数至少多存六元(其中五元为做卡的工本费,多存的部分可为该同学的生活费)。

三、户口迁移……

四、身份证……

五、本人近照……

六、报到地点……

七、学生每年应交纳的费用如下:(收费以当年主管部门审批为准)

专业

学费(元/年)

住宿费(元/年)

教材代办费(元/年)

小计(元/年)

……

 

 

 

 

计算机及应用

4000

600

600

5200

……

 

 

 

 

备注:以上表格报列住宿费为公寓住宿费,我校将严格按照学校本地物委规定实行收费,其中住宿费、教材代办费实行“多还少补”原则。

……

 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6月27日

附件四:新生到校报到示意图(略)

尽管附件一“请持本通知于9月2日至9月2日到学校报到”之说,讲的显然不是人话,但附件三中的“缴费标准”却讲得“娓娓动听”,即新同学筱雯至少要按时在其银行账户中打入5206元,否则将会失去入学资格。这5206元可能难不倒城里人,可把生活在艾滋村的筱雯大大地难倒了。

当筱雯写这份不知该写给哪位领导的助学申请时,并不知道当时杜聪已经在河南助学了,否则,她直接写给“杜叔叔”即可。杜聪肯定在第一时间看到了筱雯的这份申请书。我查了一下杜聪当时的助学进展,其2003年秋季学期的助学省数已达2个(即河南、安徽),助学县数已达4个,应该是河南有3个县,应该是上蔡、新蔡和柘城,助学范围是从“学龄前到大学生”,所以筱雯在理论上是有可能成为杜聪中原助学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有待进一催促核实)。

 

高燕宁一稿于2016729

 

本站刊登日期: 2016-09-29 11:12:00

关键词: